导读:中医在养生方面非常独之处到,下文仅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的“精神内守,闭目养神”出发,结合《黄帝内经》,揭示出“精神内守,闭目养神”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欲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精神内守,闭目养神”,在践行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看下文分解!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见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无论哪门那派的中医宗师和传人都把医德和功德作为教诲弟子的首要内容,强调德多高功多高,这绝非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带有很深哲理性的唯物辩证法,健康的好坏和医术的高深主要取决于高度的静态,也即头脑中识神的控制程度及元神的调动能力,不在于动作的繁简而在于入静的层次。那么,一个满脑子私心杂念,七情六欲,整日被功名利禄思想所困扰的凡夫俗子,又怎么能保持高度的静态而逐步达到健康呢?
精神内守和入静并非静坐那一时的入静,“静者,非练的静而能常时静也”,只有一天二十四小时均能保持静态,行走做卧不离这个,不练而练,不为而为,不功而功,不空而空,才能使自己的健康和功夫更快的上长。只有你能做到与万物保持一种永久的爱心,慈悲为怀,以德报怨,对万事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遇事不怒。人生一世要襟怀坦荡,公正无私,光明磊落,与世无争,见人发财眼不红,别人升官不生气,把一切金钱名利置之度外,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宽广的胸怀,包括对事业、对工作、对同事、对亲友始终保持一种旺盛饱满的热情和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精神,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解脱,你才能由这种“安居乐业”、“知足常乐”“苦于人先,乐于人后”的思想境界中得以自慰,由“心安理得”而到“心平气和”,从而达到经常性的高度静态,并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程度以及上升自己的功夫层次。
1、控制和平静心神,避免耗散
“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内”针对外而言, “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意即精神守持于内,人怎么会得病呢?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气也”即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事实证明,一个经常大哭大闹、喜笑过度的人,是不会长寿的。
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正如寿世青的《养心说》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 “精神内守”的中心意思是要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要采取安静平和的态度,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然而适应,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要顺之而去,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而伤害到健康。
2、“高下不相慕”,避免嫉妒心理
“高下不相慕”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
我们人性中的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喜欢与别人比较,本来很好的东西,也觉得很不如意,很不了然,要知道自己拥有的才是真有,才是给本人带来快乐的源泉。静坐养生的习练最忌讳跟别人比较,一比较就容易起分别心,分别心能引导人误入迷途,否定了自己本来的美好东西,丢失了手中的宝藏。记住,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朵独放的花朵,散发出自己独特的芬芳,蔷薇是不能与牡丹比较的。
嫉妒的心理,简单说来,就是人对别人的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时所产生的一种羡慕、恼怒、无奈和悲伤的心理,嫉妒仍然产生于与别人的比较,人正是在比较中才看到了别人高于自己的地方,才羡慕,才恼怒、才无奈、才悲伤、才产生嫉妒心理。一个嫉妒别人的人,他首先在心理上就是一个弱者,一个自卑的人。正因为他自卑,所以才嫉妒,而嫉妒对人健康的伤害远甚于其他不良心理,尤有加以克服的必要。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慕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还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乐”好。
3、应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是指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黄帝内经》中主张“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红炉点雪》则强调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很难想象,一个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够安静下来?《太上老君养生诀》里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神岂能内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