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素材分类精选——好学

古代文学素材分类精选——好学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我是楼主 跳转到 ?
发表于 2007-12-19 19:28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善问·敢疑
●每事问。
《论语·八佾》见到每件事都发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论语·泰伯》向知识、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敏感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就:接近。正:纠正。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就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叫做好学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治长》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
●广仁益智,莫善于问。
隋·王通《中说·问易》推广仁的精神,增强智力,最好是多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促虺之诰》好haò问:多问。裕:充足。自用:自以为是。好问必多知,自以为是则学不到东西。



一幅愤然绘就的《碧落赋》、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纠缠、一对争霸天下的强者碰撞、一群滚滚红尘中寻觅真爱的浪子,
一场错综复杂的传奇由此展开:《栾唐》
龙的天空2010新年写手读者沙龙,欢迎参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你好楼主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07-12-19 19:28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古代文学素材分类精选——好学
师道·学友
●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序》育:培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能够发现人才并加以教育,这是人生乐事之一。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荀子·修身》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亦指制度品节。意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用来端正人人们的品德修养的。而教师的作用是端正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
●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礼论》国君和教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
《荀子·儒效》人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无法者,人之大殃也。
《荀子·儒效》有老师和法度,这是人的最宝贵东西;没有老师没有法度,这是人的最大不幸。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
《荀子·修身》不去从师而刚愎自用,好比盲子去辨色、聋子去辨声一样。
●凡探险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譬也。
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在得到稀世的夜光明珠,非到“合浦之渊”不可;要采到价值连城的璧玉,非到“荆山之岫”不可。喻弟子不跟高明 的老师学习,就无法得到珍贵的知识。
●猎者,必之山林;渔者,必之江湖;而学者,必游于贤人君子之域。
明·高启《审游赠陆彦远》打猎的人,必须到深山野林去;捕鱼的人,必须到江河湖海去;求学的人,必须到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那里。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吕氏春秋·尊师》教乃是义理最重大的;学乃是知识中最重要的。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吕氏春秋·尊师》
●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劝学》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老师。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北周书·卢诞传》能讲解经书的教师易找,能教会怎样做人的老师难求。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天当过我的老师,一生是我的父亲。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桃李:比喻人才。国家许多人才都在你的门下。后人称教师培养的学生遍布各地为“桃李满天下”。
●今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桃李:比喻学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子·大略》傅:教导人的人。
●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后汉书·孔僖传》开明的帝王、君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汉·王符《潜夫论·赞学》人不可以不求教于老师。
●简练于学,成熟于师。
汉·王充《论衡·量知》简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工夫磨练。
●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
汉·扬雄《法言·学行》哄:形容人声嘈杂。市:集中做买卖的场所。平:公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老师担负的任务是传道理,讲学业、解疑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唐·韩愈《师说》巫婆、乐师和各种工匠,都有不把互相学习当作耻辱。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基皆出乎此乎?
唐·韩愈《师说》出人:超过一般的人。下圣人:低于圣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唐·柳宗元《师友箴》当今世上,有人当老师的就遭众人耻笑。全社会都不尊重老师,因而人们离开道义更远。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疑惑而又不去请教老师,疑惑始终不能解开。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唐·韩愈《师说》学生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样样者胜过学生。通晓道有先有后,技术业务各有专攻,就是这样罢了。
●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
宋·王安石《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师:老师。所以为:如何去做。
●好之而欲学者无其师,知之而欲传者无其徒,可不悲哉!
宋·苏轼《书鲜于子骏楚词后》爱好而又希望学习的又没有老师,知晓而又希望传授的又没有学生,难道不是可悲的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
宋·胡瑗《松滋县学记》使国家能治理好在于人材,使国家的人材能培养好在于教化,掌管教化的在于教师和有学问的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 《广潜论》为善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上在于老师。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
唐·吕岩《答僧见》虚心求师、努力积德的人,就不怕成就不大,天地从来就不会偏。
●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
近代·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通晓事理,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勤奋好学,所以充当君王的和充当教师的,就是教养人们的。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
宋·陆九渊《象山全集·语录》求学的人必须首先立大志。大志已立,还要遇到贤明的好老师。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善于教人的,学生费力少而收获多;不善于教的,学生劳苦而收获少。
●纵然有志也蹉跎,欠明师指点。
明·冯梦龙《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即使是有志于学习,如果没有高明的老师指点,也是白费功夫。
●为学莫重于尊师。
清·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求学的人最重要的莫过于尊敬老师。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事关仁德,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孔夫子哪有不学的情理,而且他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第27章好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好人的鉴戒。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老子》第27章不尊重他的教师不喜欢借鉴的作用,虽然聪明也会变成糊涂。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在。
隋·王通《中论·问易》即使是皇帝也一定要有老师。然而,哪里有“常师”呢?谁掌握道就向谁学习。
●学无常师,惟德所在。
三国·魏·卞兰《赞述太子赋》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有道德就向他学。
●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晋·潘岳《归田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没有固定的老师,有道的人就是老师。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尚书》道德修养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学有专长的,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
●圣人无常师。
唐·韩愈《师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
●无贵无贱,年无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唐·韩愈《师说》不论地位高低,年岁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神不在乎大小,灵者为尊;人不在乎大小,达者为尊。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灵者为尊:有效验的地位高。达:通达事理。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清·李汝珍《镜花缘》学问是不分年长年少的,有才能就可以当老师。
●择师不可以不慎。
《礼记·学记》选择教师不能不审慎。
●欲正天下之人心,须慎天下之师爱。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十二师受:对老师的选择。
●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点,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
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择:选择。要:重要。审:审慎。寻:挑剔。短:短处。
●圣人…...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圣人用不言而学生自明的教育方法。意指以身示范。
●教者必以正。
《孟子·离娄上》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吕氏春秋·劝学》作为教师的任务 ,在于遵循准则,在于施行仁义。
●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吕氏春秋·劝学》当教师的一定要按照道义行事,然后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案 智慧像泉源,行为可以成为表率者,就可以为人师了。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唐·李贽《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说明言教不如身教。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北史·杨播传论》看重品德,谨慎言行,就能为人师表。
●风标才器,实足师范。
《魏书·彭城王传》风格高标而又才气不凡,实在可以成为人师模范。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育要用言谈讲论来感染对方,感化则要精神情感来感染对方。
●身教亲于言教。
清·魏源《默觚·治篇》身教比言教更亲切。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
《吕氏春秋·诬徒》精通教学的老师教育学生,使学生学得安详,有兴味,尽善美,舒畅自如,又能尊敬师长,严格要求自己。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定以德行学问为主。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凡学校的老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哪能一级的学校都决定以德才兼备为最主要。
●必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
明·王艮《心斋语录》一定要以修身为根本,这样才能使师道树立起来。
●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立教有一定的原则,教师躬行示范是化育学生的本原。
●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
清·康有为《大同书》不论男女都可以成为教师其标准只能看他们的才能和品德。
●温故而知新生,可以为人师矣。
《论语·为政》复习旧知识,领悟新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的老师。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礼记·学记》既要知道教化为什么会兴盛,又要懂得教化为什么会荒废,这样才有资格当老师。(一说兴是成功,废是失败。)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育说而不陵不犯,要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师术有四信方面军,而博习不包括在内。尊严而使人敬畏的,可以当老师;六十岁五十岁而有信誉的,可以当老师;讲学不逾越、不违反师说的,可以当老师;知识精微而合乎论理的,可以当老师。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礼记·学记》至:至善。博喻:知识很多又能讲得明白,使人理解。
●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
近代·孙中山《提倡女子教育》惟:只。
●惟无不师者,乃复能为天下师。
明·庄元臣《步苴子·内篇》卷一只有拜所有的人为师,才能成为众人的老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敬学:重视学习。教师受到尊敬,然后学问才能受尊敬,学问受尊敬,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诗经·大雅·抑》匪:不但。不但当面指教,而且提着耳朵叮嘱,希望他永不忘记。成语“耳提面命”源出于此,形容教诲殷切。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要有严格要求的老师,老师严格了才能道尊。
●宽而不畏,严而见爱。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宽容而不使人畏惧,严厉而让人爱戴。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明·王守仁《严师箴》古代的教育,最难的是严师,教师严格而所讲的道理又具权威性,教育才能施行。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清·王夫之《周易内传·蒙》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礼记·学记》反:与“返”通。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唐·柳宗元《师之箴》成:成材。增:增益。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其德业。
宋·程颢《论十事札子》古时候,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必须凭老师同学来完成自己的品德学业。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宋·陆佃《省试策问》请教和学习一定要有老师,讲解和温习也一定要有同学。
●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已不美而改之。
宋·陆九渊《学说》资质:天资品质。师友:此指老师、学友。
●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宋·陆九渊《学说》往哲:过去的哲人。进:进步。
●学非师而功益劳,友非人而过益滋。
宋·黄 晞 《 聱 隅子·生学篇》求学而没有好的教师会疲于用功;交友没有好的朋友,只能增过错。
●学问难穷,故亲师取友。
清·汤斌《潜庵学案·志学会约》故:所以。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清·唐甄《潜书·讲学》学习贵在得到老师,也贵在得到朋友。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从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
清·魏源《默觚·治篇》听的多,见的多,就会耳聪目明脑子活;好朋友、好同学多,就有助于学问的进步。



收藏 分享 00 0 顶 踩  
一幅愤然绘就的《碧落赋》、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纠缠、一对争霸天下的强者碰撞、一群滚滚红尘中寻觅真爱的浪子,
一场错综复杂的传奇由此展开:《栾唐》
龙的天空2010新年写手读者沙龙,欢迎参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摸摸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9:29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广营·理财
●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
《管子·治国》 交能易作:相互交流技能、成果。
●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
《管子·权修》 务:从事。 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 发展粮食生产则人民食物丰足,发展纺织业和畜牧业则人民富裕。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器械。
《荀子·荣辱》 农民用力气去种田,商人靠精明去赚钱,百工靠技巧去制造器械。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
《吕氏春秋·上农》攻:通“工”,善于。农民善于生产粮食,工匠善于制造器械,商人善于经营货物。
●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三宝全,则国安。
《六韬·六守》 大:杰出的,优秀的。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史记·货殖列传》 没有农民粮食就缺乏,没有工匠就缺乏工具,没有商人就缺乏各种奇珍异货。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财货殖焉。
《礼记·中庸》 积水而成浩瀚的江河大海,各种水生物繁殖其中,从而出产各种财货。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礼记·中庸》 积土石而成广大险峻的山岭,各种草木在其中生长,各类禽兽在其中栖息,各种宝藏在其中开发出来。
●士思其训,农思其务,工思其用,贾思其常,是以上用足而下不匮。
晋·傅玄《 傅子·捡商贾》 读书人考虑圣贤的教诲,农夫考虑耕作的事情,百工考虑产品的功用,商人考虑生财之道,各安其职,各乐其业,则国库充盈人民富足。
●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
《晋书·傅玄传》 农民使食物丰富,工匠使各种用具充足,商人使货物流通。
●商农工贾各有所专。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贾:商人。
●食货者,生民之本也。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日中为市条》 食物财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通商惠工,务材训农,古之善政。
清·爱新觉罗·载湉《上谕》第106条 惠工:给工业以优惠。务材:致力于资源的开发。材:自然资源。
●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国亦然。
清·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二 使天下大富的办法有二:首先要搞好农业,其次要搞好畜牧业,国家也是一样。
●食固第一,货即第二。
清·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吃饭自然是第一位的,而财货即是第二位。
●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无给。
清·包世臣《说储上篇序》 用:器用。给:供应。
●西人言富国学者,以农矿工商分为四门。……缺一不可。
清·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西人:西方人,指欧美人。
●惟义主财。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十六 义主宰财,才应服从义。
●非义何以主财。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十六 不是义又怎么能主宰财呢!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库不盈。
《管子·牧民》 务:注重。天时:指自然的时序及阴睛寒暑的变化。不努力去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就不能生长财富,不积极去利用地力,仓库就不充盈。
●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管子·八观》奢:奢侈,不节俭。 用费:资财浪费。
●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
《管子·乘马》 竭:尽。 殚(dān):竭,尽。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
《管子·八观》 度量:计量。 侈泰:奢侈。
●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
《管子·君臣上》 治理民众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而取得财富有常用的方法。
●何以聚人,曰财。
《周易·系辞下传》 怎样才能把人们团结起来呢?要靠财物。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孟子·尽心上》 以时:及时,适时。 礼:封建社会规定人们日常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等。不可胜用:用不完。
●开源节流。
《荀子·富国》 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荀子·富国》 天时:自然的时序和阴晴寒暑的变化。地利:土地生产的财富。 人和:得人心。浑浑:流水貌。
●节其流,开其源。
《荀子·富国》 节其流:节省其开支。开其源:开发其财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天论》 时:时序。财:财富。 治:平治。 夫:语助词。是之谓:这就叫做。能参:人们能够制驭天时、地财而利用它们。
●务本节用财无极。
《荀子·成相》 务本:从事农业。节用:节约开支。极:极根。
●治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发展农业,节约开支,则上天也不能使你贫穷。
●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吕氏春秋·义赏》 使沼泽干涸而去捕鱼,当然不会捕不到,但明年就没鱼了。比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从长远打算。
●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
汉·贾谊《新书·礼》 有时:适时。节:节制。 蕃:茂盛。 取财于民要合时宜,财政开支要讲节制,财用就会充足。
●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强本:加强农业。节用:节省开支。人给:人人富裕。 家足:家家富足。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要使人民富裕;富民的关键,又在于节俭。
●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张耳陈余传》 匮:缺乏。 民不聊生: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大学·经传》 君子:旧指品德高尚的人。慎乎德:谨慎修养品德。此:乃,则。 土:土地。用:器用,物用。
●水处者鱼,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淮南子·齐俗训》处:居住。鱼:捕鱼。木:伐木。谷:山谷。牧:放牧。农:务农。谓生财要因地制宜。
●不涸泽而鱼,不焚林而猎。
《淮南子·主术训》 涸泽:把泽水汲干。渔:捕鱼。焚林:焚烧树林。猎:打猎。比喻生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作长期打算。
●焚林而猎必得多兽,后必无兽。
《淮南子·人间训》 焚林:焚烧树林。猎:搜捕禽兽。
●财聚民散,财散民居。
《礼记》财聚:财富聚集于国君。财散:财富分散于民间。居:安定。
●量入而为出。
《礼记·王制》 计算收入,确定支出。
●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礼记·檀弓下》奢:奢侈。示:教给,示知。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 生财:开发财源,管理财政。生:生产。 疾:快。舒:迟缓。生财的基本方法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取得要快,消费要慢,这样,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的财源。
●节奢侈,正风俗。
汉·陆贾《新语·道基》 节制奢侈,端正风俗。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书·食货志上》 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少而奢侈浪费的很多,国家的财物怎么能不陷于困境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汉书·食货志上》 聚人守位:聚集人才守住岗位。养成群生:养育成长众人。天德:上天的恩德。本:根本。
●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
《汉书·货殖传》 生产要适时,使用要有节制。
●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
《汉书·谷永传》殚(dān):竭尽。黎元:黎民百姓。咸:都。
●帝王之道,莫尚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
《三国志·魏书·杜恕传》 仁义之君治国,最重要的事情是使人民安居乐业。要使人民安居乐业,在于使财富丰足。
●计校府库,量入为出。
《三国志·魏书·卫顗传》 计校:计点。量入:计算收入。为出:核定支出。
●农广则谷积,用俭则财富。
《三国志》谷积:谷多。用俭:所用节俭。 财富:财多。
●广农桑,事从节约。
《三国志·魏书·刘廙传》 要扩大农业、纺织业,办事则注意节约。
●居丰须俭,在富能贫。
《晋书·陆云传》 处于丰收之年要注意节俭,在富裕时能象在贫穷时一样生活。
●上开一源,下生百端。
唐·白居易《戒奢篇》 在上位的开了一个头,下面的就敢胡作非为。即“上梁不正下梁歪”。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
唐·白居易《赠友五首》 根据收入情况而计划开支,则国家富足人民安定。
●量入俭用,亦可自给。
唐·白居易《与微之书》根据收入而节俭开支,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要。
●君之奢俭,为人贫富之源。
唐·白居易《戒奢篇》 奢俭:奢侈节俭。 源:根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通观历史考察前人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其根源都在于勤俭或奢侈。勤俭就成功,奢侈就失败。
●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
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财富,是人的命脉。
●圣王量入以为出,无量出以为人。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圣明的君主根据收入来计算支出,而不是根据支出去计划收入。
●养一人而费百人之资,则百人之食不得不乏;富一家而倾千家之产,则千家之业不得不空。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费:用。乏:缺乏。 倾:竭尽。 谓少数人的奢侈腐化,会致使千家万户倾家荡产。
●量入为出,不恤所无。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根据收入来确定支出,就不会有财用匮乏的忧虑。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长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度:限度。节:节制。长足:经常富足。
●厚人而薄财,损上以益下。
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三条》 重视人而不重视财,减少上层的开支使人民受益。
●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其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
唐·李翱《平赋书》 人们都知道多征收赋税就可以得到钱财,但却不知道轻徭薄赋能收到更多的钱财。
●量入以制出。
《旧唐书·杨炎传》量入:计算收入。制出:节制支出。
●财赋者邦国之本,而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重轻系焉。
《新唐书·杨炎传》邦国之本:国家的根本。喉命:即性命。重轻系焉:关键所在。
●民为邦本,取之无度,则其国危矣。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邦本:国家根本。 无度:没有限度。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毫无节制地敛取民财,国家就危险了。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宋·王安石《答曾公主书》 搞政治就要理好财,理财就要符合义理。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财:财富。 费:费用。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宋·王安石《与司马运判书》资:凭借,依托。
●用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书》 用天下人的力量生产天下的财富。
●用于国有节,取于民有制。
宋·苏轼《叶嘉传》 国家开支要有节制,取财于民要有限度。
●足天下之用,莫先平财。
宋·欧阳修《本论》要使国家和人民费用充足,最重要的开发财源,理好财政。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资治通鉴》 管理财政,常把养活老百姓作为首先考虑的问题。
●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
宋·李觏《富国策》第一 谓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在于理好财用。
●戒逸乐之荡心,慕淳朴之为德。
宋·李觏《寄上范参政书》 警惕安乐无度的思想,仰慕淳厚朴实的美德。
●财之不足,是为国之先务也。
宋·苏辙《上皇帝书》 为国:治理国家。先务:首先要解决的事情。
●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宋·苏辙《上皇帝书》 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一切事业的基础。
●风俗不淳俭,则财用无丰足。
宋·林逋《省心录》 淳:朴素。俭:节俭。 社会风气如果不朴素俭省,钱财物用就没有丰足的时候。
●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冻馁几千百人。
宋·林逋《省心录》 一瞬:一眨眼的工夫。孰若:倒不如。散:散发。活:救活。冻馁:挨冻受饿。
●用不节,财何以丰?
宋·林逋《省心录》 费用不节俭,钱财怎么能丰富?
●家有千贯,不如日进分文。
《元曲选》 贯:古时以绳索穿线,每一千文为一贯。千贯,泛指钱很多。分:一分钱。文:量词,用于铜钱,等于“枚”。
●人则财之本,而有人自有财。
明·何心隐《辞唐可大馈书》 人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有人自然有财富。
●不言理财者,决不能治平天下。
明·李贽《四书评·大学》 不讲究理财的人,决不能治理好国家。
●财者,亿兆养命之源,自当为亿兆周惜之。果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
清·林则徐《奏稿中》亿兆:泛指广大群众。源:根源。损上益下:使上面(指官府)减损,使下面(指民众)得益。
●欲自强必先理财。
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国家要自强,必须首先管理好财用。
●财计为国之大命。
清·严复《原富·按语》 有关财政的大计方针为国家之命脉所在。
●凡人之情,出财而知其所用,虽万而不辞;其出财而不知其所用,虽一文而必吝。
清·梁启超《爱国论》 用钱,合理而必须用的,要舍得用;不合理不必要的,则一分钱也不乱用。
●血不流则身病,财不流则国病。
清·马建忠《铁道论》 财货不流通则国家穷困,如同血液不流通身体就生病一样。
●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司命也。
清·唐甄《潜夫·富民》 司命:主宰。
●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回 留意:关心。孔孟:孔丘、孟轲。 经济:经世济民。
●取之有制,用之用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制则乏。
明·张居正《论时政疏》提取有限度,使用有节制,财富就会充裕;提取无限度,使用无节制,财富就会匮乏。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汉·贾谊《新书·无蓄》 时:季节。亡(wú):无。屈(jué):竭,尽。庄稼的生长是有季节的,如果享用没有一定限度,财物很快就会消耗尽。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墨子·节用上》 谓统治者不能过分地享乐,要取消不实用的开支,这是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对天下的百姓有很大的好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由俭朴变为奢侈很容易,由奢侈变为俭朴则十分困难。
●强本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本:指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生产,并节约国家财政支出,老天也不能使你贫困。



一幅愤然绘就的《碧落赋》、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纠缠、一对争霸天下的强者碰撞、一群滚滚红尘中寻觅真爱的浪子,
一场错综复杂的传奇由此展开:《栾唐》
龙的天空2010新年写手读者沙龙,欢迎参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再见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9:29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苦读·熟记
●学不可以止。
《荀子·劝学》做学问要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论语·子罕》中道而止;中途而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矣。
《论语·子罕》不断了解自己所没有了解的东西并把它记住这可算好学了。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
汉·徐干《中论·治学》求学就要象日月运行那样,永不止息,坚持不懈。
●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唐·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开始不努力,最终必后悔。
●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韩愈《进学解》业:学业。嬉:游玩。治学要勤学苦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君子之为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宋·欧阳修《杂说》读书人学习,不可一天停顿。
●]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
宋·朱熹《朱子语录》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清·顾炎武《日知录》人们学习,不日益进步便要日渐退步,二者必居其一。
●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
宋·朱熹《沧州精舍谕学者》学道:做学问。
●人之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亦易矣;不学则易亦难矣。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至》做学问的难和易没有绝对的界限,易与难决定于学不学。
●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清·魏源《默觚·治学》斯:则,乃。兢业:谨慎,勤恳。治学要刻苦。只有艰苦学到知识,才能谨慎珍惜它。
●如彼登山,乃勤以求高;如彼临海,乃勤以求远。
唐·马总《意林·典论》治学如登山航海,勤才能登高致远。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做学问不做便罢,做则必要求得成功,因此常常要百倍用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中庸》比别人多百们千们的努力,即使天资再差,也会赶上去。
●人一已百,虽柔必强。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比别人多百倍地下功夫,虽弱可以转化为强。
●将勤补拙。
宋·晁补之《鸡肋集》以勤奋来弥补笨拙。
●学向勤中得。
宋·汪洙《神童诗》学问是通过勤奋努力而获得。
●拙者能勉,与巧者同功也。
宋·崔敦礼《刍言》勉:努力。笨拙的人能努力,就能取得与聪明人同样的成果。
●笨鸟先飞早入林。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比喻笨拙的人先行一步,走在别人前面,就可以先达目的地。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礼记·学记》超过了学龄才去学习,虽勤苦用功也不易有所成就。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荀子·劝学》少年不好学,长大后就没有才能。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说苑·建本》年少而喜欢学习,象初升的太阳那样光明灿烂;壮年而喜欢学习,象中午的太阳那样旺盛;老年而喜欢学习,象点着蜡烛那样光亮。
●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
唐·欧阳詹《徐十八晦落第》嘉:美好。大器晚成:指大才的人往往成名较晚。好谷子是晚熟的,人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到了晚年便可成大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少年时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学,到老年时就悔恨读书迟了。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
宋·林逋《省心录》少年不勤苦奋斗,老年便要艰苦酸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青壮时期不加努力,衰老时候作悲伤。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宋·朱熹《劝学文》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今年不学还有明年。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
唐·吕岩《绝句》大道:高深的学问。不要说高深学问不易学,只是你没有下苦功夫罢了。
●人生要当学,安宴不彻警。
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安宴:睡觉和吃饭。不彻警:不放松警惕,“彻”通“撤”。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刻苦学习,即使在睡觉和吃饭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警惕。
●士之于学,犹农于田,耕而又耘,其业乃专,…...始之不耘,终何以获。
元·戴良《耕业斋铭》读书人求学,好象,农民种田,要反复除草,其事业才有专长,--如果开始不除草,最后怎能会有收获呢。
●至于用力之入,而一旦豁然贯通矣。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豁然:通达。坚持不懈地用功读书,时间久了,总有一天会通晓领悟书中的道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度:次。蓦然:忽然。阑珊:稀落。在人群中千百次的寻找他,总也找不到。猛然回头,却见他在灯火零落的地方。比喻治学,肯下苦功,终能有所成就。
●功夫未至难寻奥。
唐·贾耽《赋虞书歌》功夫未到家,就很难找到书中的奥妙。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杵:棒。铁杵:铁棒。
●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
清·翟灏《通俗编·地理》常勤精进:不懈地努力,精益求精。
●皇天不负苦心人。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9回上天不会辜负苦心学习的人。
●功到自然成。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6回功夫到家自然有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说:同“悦”。愉快。学了又时时去温习之,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下决心学习,连吃饭了也忘记了;有了体会高兴得忘了忧愁,不知道将到老年了。
●足不辍行,手不释卷。
晋·潘岳《杨荆州诔》辍chuò:停止。脚不能停止行动;手不能把书放下,即要经常读书。
●好学,手不释卷。
《南史·逸文》释:放下。卷:书。
●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
唐·孟郊《劝学》晚上学习到天亮都不停止,苦苦吟诵之情令鬼神也发愁。
●书之在侧,以为我师。
唐朝·李翱《行已箴》书籍是自己的老师。
●朝骋鹜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
唐·韩愈《复志赋》骋鹜:马纵横驰骋。翱翔:鸟回旋飞翔。艺苑:典籍集中之处。日夜不停地专心致志于书籍之中。
●横戈支戟,犹能手不释卷。
明·李贽《焚书·读书乐》在战场上还坚持读书。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宋·陆游《联句》永日:长时间。流年:形容光阴过得很快。长年累月在穷究古今妙理的书本中消磨日子,早晚都在窗下(读书)度过了光阴。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宋·晁冲之《晓行》将要天明时孤村中还有灯火,是有人在夜间读书。
●老生读书百绝编,日晏忘食夜废眼。
宋·陆游《寓叹》绝:断。编:即韦编,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联起来,叫做韦编。百绝编:形容读书刻苦,使熟牛皮断了百次。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宋·陆游《示儿》已:停止。书癖:好书成癖。
●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
宋·陆游《感兴》五车:可装满五车的书籍,极言书多。要多读书多走路(实践)。
●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元·石子章《竹坞所琴》十年寒窗的艰辛苦读,才读得了世间万卷诗书。
●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
清·曹端《书户》只有刻苦研读,才能通晓古今。
●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清·康有为《联句》恪ke4:谨慎,恭敬。观古今:指读书。
●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联句》廿一史:《史记》、《汉书》等二下多部史籍。十三经:《诗》、《书》、《易》、《礼》等十三部儒家经典。
●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
明·张岱《<廉书>小序》比喻书籍浩繁,读之不尽。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
清·曾国藩《记问录》古人今人的著作如烟海浩渺,人们一生所能够看到的,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刘祁《归潜志》在读书时,苦读十年也不为人所知;一旦高中而成名,便为天下人所知道。鼓励人苦读以求得成果。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投至得:等到。云路鹏程:比喻仕途高远。雪窗萤火:古代有晚上借雪光萤火读书的传说,比喻读书的艰苦。
●圣人发愤便忘食,乐便忘忧。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圣人发愤读书,便忘了饮食;有所会意而乐于心,便忘了忧愁。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晋·陶渊明《诫子书》打开书本读书,有所领悟,便会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
●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宋·欧阳修《读书》由此可知勤于读书的乐趣的确是无限的。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
宋·欧阳修《戏答圣俞持烛句》殊:极。只有吟读到完全忘记疲倦的程度,才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惟有书味甘,行行堪没齿。
清·袁枚《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余天性不饮,故作不饮酒二十首》没齿:一辈子。惟有书的味道最甘美,每一行都值得终生记取。
●学道至于乐,方能真有所得。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读书能体味书中有无穷乐趣,才算真正有收获。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四时读书乐》读书的乐趣就在那冰天雪地里绽开的几朵梅花上面。比喻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万卷常暗颂,神妙独难忘。
唐·杜甫《送许十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神妙:精妙。
●读书唯在记牢,则日见进益。
宋·陈善《扪虱新话〉读书只有牢记,才能日见效果。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见:显现。强调熟读对于理解文章思想十分重要。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宋·朱熹《训学斋规》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说书读得熟了,便不必等待说明,自然懂得它的意义了。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扒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宋·朱熹《朱子语录》卷十鏖ao2战:苦战。读书要象猛将打仗。苦战一番;又象严吏判案,追查到底,决不马虎才行。
●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宋·朱熹《学规类编》学习便要熟读,读了又想,想了又读,自然会深得其中意味。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宋·朱熹《朱子语录》卷十读书的方法,要首先熟读。要下面背面、左面右面都全看过,就是认为对了,也不可就说它对,而要通过反复推断玩味来确定。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宋·朱熹《又谕学者》熟读可以记住,细心思考可以领会书中的精华。
●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
宋·朱熹《朱子语类》读书经过熟看细思之后,自然看出道理,领会妥帖。
●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理自见得。
宋·朱熹《读书法》读到精熟,才能领会书中的道理。
●熟而生巧,乃尽其妙。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尽:完全理解。妙:精义。
●书不可不成通。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诵:背诵。
●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于已无益。
《元史·侯均传》读书要反复地读,才有收获。
●每读一书,必至百遍。
清·郑燮《板桥自序》每读一本书必要多次反复进行。
●读书以熟为贵,作文亦然。
清·梁章钜《退庵论文》读书以熟为好,作文也是同样道理。
●非读书不能作文,非熟读不能作文。
明·朱之瑜《答东安约问》不读书固不能作文,不 熟读也不能作文。
●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趋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辨似》背诵要学问工夫得到进一步深入才能达到,故背诵是学问的基本功。
●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时时温习就会觉得其味无穷,自然会有新的收获。



一幅愤然绘就的《碧落赋》、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纠缠、一对争霸天下的强者碰撞、一群滚滚红尘中寻觅真爱的浪子,
一场错综复杂的传奇由此展开:《栾唐》
龙的天空2010新年写手读者沙龙,欢迎参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5#
发表于 2007-12-19 19:29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善教·利导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
《论语·为政》看看他的动作、行为、观察他处理经手的事情,细审他的习性和存心,那么他什么都显露出来了。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讲过于高深的学问。说明教学要因材施教。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
《礼记·学记》善于回答别人的问题的人,象敲钟一样:轻轻地敲就小声响;重重地敲就大声响。比喻回答问题要难易适度。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礼记·学记》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如及时雨沾溉万物,有成全道德品质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
●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譬犹治病之方千百,而针灸之处无常。
晋·葛洪《抱朴子·喻蔽》用针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针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论语》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指出《论语》中之所以所问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各因其材:意为都能因材施教。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教学的方法,要依据各人的个性。
●戒之以祸,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宋·吕祖谦《东莱博义》用祸福来告戒别人警惕,不如用道理来说服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明白道理。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
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思想迟滞的人诱导他使他通达,愚蒙不懂的人开导他使他明了。
●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圣人的道理,精深与浅显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就必须因学生的才而施教了。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说明要因材施教。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的针对性地进行,资质和才能小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历质和才能大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所以说不会有不堪造就而要遗弃的人。
●人之资质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不可概以此语之。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人的资质、工夫、学问各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圣人教人,或因人病处说,或因人不足处说,或因人学术有偏处说,未尝执于一言。
明·吕经野《答学生问阳明良知教人》圣人教人善于针对对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颇之处而施教,未曾只执着于一种讲法。
●大禹治水,君子善导,导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势。
汉·徐干《中论·贵言》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选取为继承人而成为联盟领袖。善导:善于疏通引导。启发引导人必须依据人的心性情怀,治理水利必须依据水的趋向情势。
●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性:人的自然质性。量:容纳的限度。谓教人应顺着人的资质特性,采取切近的办法去加以深造,达到各人所容纳的限度即可。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宋·张载《语录》教人最难,必须尽力发挥其长处,才不会耽误别人。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守仁《别王纯甫序》因人而施教,这才是教学,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善之目的。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点和过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札记·学记》教育,就是发扬长处,补救不足。
●教思之无穷,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长:长处。偏:偏颇,偏向。
●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明·王守仁《传习录》与人谈论学问,也必须依随对方的才识限度。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之通,毋强开其所蔽。
明·洪自诚《菜根谭·修省》善于进行启发教育,就应当依据对方明白事理的逐渐使之通晓,切勿勉强去开导其不能通时之处。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 的短处。
●夫子循循善诱人。
《论语·子罕》孔夫子善于循序渐进地教育诱导人。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明·洪自诚《菜根谭》批语别人的缺点错误,不要过于苛刻,要考虑他能否接受。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无可依据。
明·洪自诚《菜根谭》毋过高:不能要求过高。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无可依据。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的时候讲的道理过于高深,反而使人无可遵循。
●使辞足以达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
汉·徐干《中论·贵言》要使得言词足以表达其智慧所达到的地步,处事足以适合其性情所习惯的方面,而不要超过其承受的界限而强人所难。
●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深浅,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宋·吕祖谦《与朱侍讲书》气质: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制约的个性色彩。
●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天下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有真正的人才。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
隋·王通《中论·周公》通晓事物的变化而不墨守陈规旧制,那么就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执着一成不变的道理,那么就人会有良善的教育。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明·王守仁《传习录》不可执一偏: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样子。隅(yú):角落。教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杨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指学问厚积的人能融会贯通,善于由此及彼。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宋·普济《五灯会元》树叶落知秋天到来,从一个事例可推知许多方面。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礼记·学记》弗:不。强:勉励。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诱导他们而不是牵着他们学习,启迪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弄通一切问题。
●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拉开了弓却不放箭,做出跃跃欲试的姿态。喻教育别人应善于启发,使人能自求自得。
●每进讲,必引经执义,广譬曲谕。
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每逢讲学,必然引经据曲,紧抓住其中之义,多方开导,委婉使人理解。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尽心上》求:探求。得:得益,领悟。
●圣人教人,皆略启其端,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明·薛瑄《读书录·教人》启:启发。端:开始。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二 化:指点化生。强调作学问要靠别人指点开导,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论语》所以,教学在于老师而自求自得则在于学生本身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安逸但功效显著,并且受到称赞;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勤苦但功效减半,并且遭埋怨。
●人岂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责之?须求其有渐。
宋·张载《学大原下》人们均有学好某此本领的要求,这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因而就必须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导他们。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传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远和宏大的方面。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常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宋·陈亮《赋武川陈童子序》少年儿童以记忆背诵为能事,青壮年以学问见识为根基,阅世深的老人则以进德修业为重要。
●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的基本。
宋·朱熹《小学辑说》小学:蒙童学的文字学。大学:四书五经一类的学问。刚所幼时如不熟习文字学,则无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养其德性,而打下进一步学习儒家“四书”等经典的基础。
●由纲及目,由浅入深。
清·佚名《杜诗言志》卷四纲目:主体部分和分述部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学而》自己学习不觉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学不厌而教不倦。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不要厌烦而教人不要倦怠。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诗经·大雅·抑》谆谆:教诲不倦貌。藐藐:疏远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却对我的话不以为然。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孙丑上》教诲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爱之心了。
●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做教师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宋·欧阳修《吉州学记》善于教导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达到永久之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学习才知道知识不足;教学,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进的。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壹:专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有成就。
●大学之法,禁之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工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大学的教学原则,总是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豫)防;在适当的时候学习,这叫做适时;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叫做合乎顺序(孙与顺同);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这叫做观摩。贯彻这四个原则,教学就兴旺了。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学者》学的人有四点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对于学问,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少,有的失于过易,的的失于浅尝辄止。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礼记·学记》经讲解而对方 还不知晓,那就应舍掉所讲的东西。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贤德的人,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把别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不明白,却想去使别人明白,(怎么能够做到呢?)
●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孟子·万章上》要使先通晓事理的人去启发尚未通晓事理的人,要使先觉悟的人去唤醒尚未觉悟的人。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要教人明白事理,那么自己首先要明白画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阐明教与学都必须遵循法则。
●视徒如已,反已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吕氏春秋·诬徒》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地位上来教育学生,这就掌握到教育的实情了。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舍:舍弃。是:这点,这个。
●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嘉言:动听的话。讲学没有明确的宗旨,即使说得再好,也不过没有头绪的乱丝罢了。
●要教化人,除非从心上教起;要从心上教起,除了读书明理之外,更无他法。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谓教育人要从思想上着手,要教人读书明理。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明·王守仁《传习录》讲授知识不在徒然追求过多,可贵的是精和熟。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讲授的功夫有限,实际运用却是无限的。



一幅愤然绘就的《碧落赋》、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纠缠、一对争霸天下的强者碰撞、一群滚滚红尘中寻觅真爱的浪子,
一场错综复杂的传奇由此展开:《栾唐》
龙的天空2010新年写手读者沙龙,欢迎参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6#
发表于 2007-12-19 19:29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循序渐进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以安诗。
《礼记·学记》操缦:调好弦音。安弦:学好弹奏弦乐器。博依:广泛地打比喻,指比兴手法。不先学习调弦杂弄,就指头不活,弹不好琴;不先学习广泛地打比喻,就学不好诗。这说明,学习要注重打好基础。



一幅愤然绘就的《碧落赋》、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纠缠、一对争霸天下的强者碰撞、一群滚滚红尘中寻觅真爱的浪子,
一场错综复杂的传奇由此展开:《栾唐》
龙的天空2010新年写手读者沙龙,欢迎参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7#
发表于 2007-12-19 19:30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广言·群策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荐贤》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房子。陡峭的高山,不是一石所垒成;穿云的高大建筑,不是一木所建成。
●华衮灿烂;非只色之功,嵩岱之竣,非一篑之积。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华衮(gǔn):古代帝王或三公(最高的官)穿的华丽的礼服。嵩:嵩山。岱:泰山的别称。篑:盛土竹器,即畚箕之属。灿烂华贵的衣裳,不是一种颜色所形成,高峻的嵩泰二山,不是一畚箕泥土所堆积。
●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汉·王符《潜夫论·释难》 大鹏: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功:功效。骐骥(jì):骏马,千里马。大鹏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飞翔本领,不是靠一根羽毛奏效的;骐骥之所以跑得那么快,不是靠一只脚成功的。
●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
汉·董仲舒《春秋露繁·考功名》 精:古谓生成万物的灵气。一善:一件善事。
●太山之高,非一石之积也;琅琊之东,渤澥稽天,非一水之钟也;所以治国家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
晋·程本《子华子·晏子问》 太山:即泰山。琅琊:山名,在山东。渤澥(xiè):即渤海。稽:至,到。 锤:积聚。
●寒温之变,非一精之所化也;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独知也;海水之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
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道端第六》 精:古谓生成万物的灵气。仰:依赖,靠。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
●大厦不倾,匪一瓦之积,黎庶之安,乃众贤之力。
明·方孝孺《瓦铭》 倾:倒塌。匪:通“非”。 积:堆叠。黎庶:百姓。
●狐白之裘,非一腋之毛;宇宙为宅,非一贤所治。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荐贤》 狐白:狐腋下的白毛。以此制成之皮衣极珍贵。裘:皮衣。宅:安定。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榱(cuī):椽子,即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先王:先前的历代贤君。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裘,非一狐之皮;治乱安危,存亡荣辱,非一人之力。
《慎子》 廊庙:朝廷建筑,大建筑物。
●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
汉·刘向《说苑》 累卑然后高:从低下积聚以成高大。卑,地势低。
●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
《慎子·知忠》喻不管亡国治国都不是一人所能导致。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吕氏春秋·用众》 粹:纯。比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就能达到精善的地步。
●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吕氏春秋·善学》 三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皇帝,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皇五帝之所以能大立功名,就在于他们善于博采众长。
●以众者,此人君之大宝也。
《吕氏春秋·用众》 大宝:最宝贵的东西。依靠民众,这是治理人民的人之最重要方法。
●昆山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晋·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昆山:即昆仑山。积琼玉:堆积美玉。构众材:以众多木材构筑而成。
●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周知,亦非一人所能独成,必兼收博采,治理可望焉。
元·张养浩《风宪忠告·荐举第六》 周知:全部知道。 独成:单独搞成。 兼收博采:同时收采众家之长。可望:有希望。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三国·魏·曹植《当欲游南山》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东海之所以广且深,是由于它自甘在百川之下;五岳虽然高大,是由于它不排斥尘垢的积聚。
●上广皇上之圣聪,可坐一室而知四海;下合天下之心志,可同忧乐而忘公私。
清·康有为《公车上书》 广:扩充、扩大。圣聪:臣下称颂皇帝明察的套词。谓其听之聪曰圣聪。
●古来真主百灵扶,风虎运送龙自不孤。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7回 真主:即所谓真命天子。百灵:各种神灵。风虎云龙:古来有风从虎,云从龙之说,喻有所依仗、扶持。
●广开言路,博采群谋。
明·俞汝楫《礼部志略》广开言路:指政府鼓励国人言事,以为施政的参考。博采群谋:广泛地采纳群众的意见谋略。
●集思广益,其功不必自立。
清·王夫之《宋论·英宗》 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功劳不一定要计在个人身上。
●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
宋·王安石《兴贤》 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就能使自己增长才干。
●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
《汉书》广箴谏之路:即广开言路之意。箴,规劝。
●直言之路开,则四方众贤不远千里。
《汉书·谷永传》 让人坦率地提意见的风气形成了,则四方的许多贤者就会不远千里而来。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
《宋史·乔行简传》 贤路:进用贤才的途径。言路:向上进言的途径。
●城门闲,言路开;在门开,言路闭。
《大宋宣和遗事》 闲:设防:障碍。 城门有设防,言路就能开;城门不设防,言路就受障碍。
●容直言,广视听。
唐·元稹《献事表》 直言:坦率的意见。广视听:增加见闻。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老子》自见:只看自己的长处。自是:自以为是。 不彰:分不清是非。 只看自己长处的人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清。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洵《论衡·远虑》 知道的全说出来,要说的毫无保留。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经·毛诗·周南·关雎》 原指进谏的人不会因说话而获罪,听话的人却会从中得到警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闻者戒,下流上通上下泰。
唐·白居易《采官诗》 下流上通:上下通情。上下泰:上下相安。
●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汉·梅福《上书言王风专擅》 戒:警戒。患:灾祸。
●狂夫童谣,圣地所译。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二》狂夫:放荡无拘的人。虽是狂夫和童谣,也为圣人所选取。喻意见不因人而废。
●街谈巷说,必有可矣。
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 街谈巷说:街头巷尾的传闻。虽是街头巷尾的传闻,也必有可取之处。
●长莫长于博谋,短莫知于自恃。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自恃: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人的长处,莫过于博取众长;人的短处,莫过于自以为是。
●闻街谈巷语,句句皆有可听;听舆台皂隶,人人皆有可取。
宋·吕祖谦《杂说》 舆台皂隶:是古代等级制度十等人中,士以下的四等人,这四等人均属奴隶。说明各方面的意见都要认真听取。
●谏之双美,毁之两伤。
宋·佚名《名贤集》 谏:规劝在上者,使改正错误。毁:指诽谤,破坏。说明以谏的态度进谏,彼此都有好处;以毁的态度毁谤,彼此都受挫伤。
●苟自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资治通鉴·唐纪》 苟:如果。受谏:接受别人的批评。安能:怎么能。谏人:使别人接受批评。
●天下无事,则公卿之言轻于鸿毛;天下有事,则匹夫之言重于泰山。
宋·苏轼《御试制科策》 公卿:指朝廷上的高级官吏。 匹夫:庶人,平民。 轻于鸿毛:比雁毛还轻。重于泰山:比泰山还重。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左传·襄公二十年》 堵塞百姓的言路比堵塞江河更加危险。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川:江河。 不可防:不能堵塞。 弭(mǐ):止息。
●民虑之于心而宣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国语·周语》 宣:公开,发泄。 胡可壅:怎么可以堵塞。壅,堵塞。
●开直言,广视听,理这萌也。甘诌谀,蔽近习,乱之象也。
《资治通鉴·唐纪》 开:广开,开放。 视听:所见所闻。理之萌:这是治理的征兆。理,治理,安定。 萌,萌芽,征兆。甘诌谀:以诌谀为甘。即喜欢阿谀奉承。蔽近习:被近习所蔽。近习,亲近熟悉之人。 象:征兆。
●毋拒直言,勿纳偏言。
《新唐书·郭太后传》 毋:不要。 纳:采纳。 偏言:偏袒之言。
●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
《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 治理江河的人应开通水道使其畅通,统治百姓的人应广开言路让百姓讲话。《国语·周语上》:“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善防川者,决之使导。
唐·白居易《采诗》 善于治理江河的人,总是经常疏通河道使之畅通无阻。
●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顺旨:顺从君主的旨意。 忤(wǔ)情:违背君主的意志。
●当官力争,不为面从。
《资治通鉴·唐记》 此为唐太宗赞赏裴矩仗义直言,而夸奖他的话。面对上司要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而不要当面唯唯诺诺。
●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
《资治通鉴·唐记》 颜情:指情面。兆民:众百姓。 兆:数词,一百万。如果只顾一个人的情面,就会给千百万人带来无穷的灾祸。
●犯颜相谏。
《史记·管晏列传》 冒犯君主的威严而诤谏。《唐书魏征传》:“犯言进谏。”
●士不忘身不为忠,言不逆耳不为谏。
宋·欧阳修《论杜衍范仲淹等置政事状》 忘身:舍弃生命,不顾一切。逆耳:听不入耳。谏:直言规劝。
●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
《三国志·吴书·张紘传》 挟(xié):怀着,此指执行。难进之术:不易为国君接纳的谋术。 逆耳之言:听不顺耳的言论。一般指忠言。
●文死谏,武死战。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 文:文官。 死:死去。 谏:进言直谏。 武:武将。
●天下之大患,在于人之不得言,而得言者不以言。
元·余阙《题宋顾主簿论朋党书后》 患:灾祸。不得言:指听不到好的意见。得言者不以言:听到好意见的又不用好意见。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诌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非我而当者:批评我的错误而合乎实际的人。诌谀我者:阿谀奉承自己的人。吾贼也:是损害自己的人。
●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
《晋书·王沉传》 诽谤之言:说自己坏话的言论。舆人之论:众人之论,群众意见。
●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
《后汉书》 杜塞:堵塞。 聋盲:这里作动词用,使人聋盲,愚民之意。世:代。古称三十年为一世。
●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事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下无言:下边的人不说话。喑(yīn):哑。 上无闻:国君听不到反对意见。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汉·刘向《说苑·贵德》 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掉,然后凤凰才会飞来;犯诽谤罪的不被处死,然后忠良才能进谏。说明对人宽容,别人才敢于提批评意见。
●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
晋·傅玄《傅子·通志》 谏(jiàn):直言规劝,批评,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路:渠道。 逆己:与自己心愿不一致。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即使是圣人考虑问题,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即使是愚昧的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会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来。
●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 参同:相合一致。一人之见,总比不上众人相合一致的意见强。
●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诺与众听之聪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 聪:听觉灵敏。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必须听取群众之所见所闻。
●一己之见有限,众人之智无穷。
明·何汝宪《兵录·论将》 一己:自己一人。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明·李贽《焚书·复京中友朋》 不曾:未必。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唐·白居易《涧底松》 高者:高贵的人。 下者:低贱的人。
●达者未必知,穷者未必愚。
汉·王充《论衡·自纪》 达者:指得志、(地位)显贵的人。知:通“智”。穷者:贫困的人。
●知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修。
《淮南子·修务训》知:智。 所修:所长。
●贤者之所不足,不若众人之所余。
《淮南子·修务训》 有余:与“不足”相对,即长处。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
《墨子·尚同下》 视:看。 若:如。
●一目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
唐·马总《意林·太公金匮》 不明:视觉不清。不聪:听觉不灵。一足步:一条腿走路。 不行:不便行走。
●一目之察,不如众目之明。
唐·马总《意林·任子》 察:观察。 明:清楚。
●狂夫有可择之言,愚者有一得之虑。
唐·白居易《代论伐剑南更发兵表》 狂夫:无知妄为的人。可择之言:值得取纳的意见。一得之虑:有价值的见解。
●君子千言有一失,小人千言有一当。
元·无名氏《鲁斋郎·一》 小人:平凡的人。 当:正确。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清·刘开《问说》 谓圣人未必比凡人强。
●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 有所不照:也有照不到的地方。有所不知: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 懵懂:糊涂。 一辈子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
●特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 比喻无论怎样聪明的人都离不开众人的支持。
●因天下之心以虑,则无不得;因天下之目以视,则无不见。
唐·高郢《再上谏书》 因:根据,以。 说明以众人之心智耳目去考虑和观察问题,就无所不得,无所不见。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六韬·文韬·大礼》 视:看。 以众人的耳目心智去视听及考虑问题,就不会受认识的局限。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
晋·葛洪《抱朴子·务正》 并:一起,合并。 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万钧,犹言很重。庶绩:众人功劳。 康:赞美。比喻只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创造辉煌的成绩。
●用天下之目视而救之,夫岂无最远之见乎?用天之心图而济之,地岂无最长之策乎?
唐·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 图:考虑,谋划。 用众人之目力、心智去观察天下,拯救天下,就会有最远之见,最长之策。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
《淮南子·主术训》 以:用。 视:看,观察。
●能以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宋·邵雍《渔樵对问》 目:眼。
●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天下之心为心。
汉·马融《忠经·广至理》
●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乘也。
《老子》 乘:利用,登上。 只要能充分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不可胜任、不可攀登的。
●任一人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制者,则天下不足有也。
《淮南子·主术训》 乌获:战国时期秦国力士,此处为力士之通称。只有一人之力者,虽力士也不足恃,用众人之力者,力量强大,以天下为小,故天下不足有。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淮南子·主术训》 积力:集体的力量。 众智:集体的智慧。
●力不敌众,智不尽物。
《韩非子·八经》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敌不过众人;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
《管子》 起事:办理事情。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 下君:糊涂的君主。 中君:指一般君主。上君:贤明的君主。下君用自己的能力治国,中君用众人的气力治国,上君则用众人的智力治国。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矣。
《韩非子·定法》 人主:国君。 以一国目视:用全国人民的眼睛观察。 视莫明焉:眼力没有不明的。聪:听觉灵敏。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宋·邵雍《渔樵对问》 能以天下人民的心为自己的心,那么,所有的谋划都可以想出来。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中铄金。
《战国策·魏策一》积羽沉舟:把羽毛堆积起来,可以使船沉没。九轻折轴:把众多的重物放在一起,可以使车轴折断。铄金:使金熔化。
●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
《淮南子·主术训》 众智:众人的智慧。
●众庶成强,增积成山。
《战国策·东周策》 庶:庶民,平民。 人多力量大,积少可以成多。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国语·周语》 万众一心,象城堡一样,坚不可摧,众口一词,可使金属熔化。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谣言众多,可以混淆是非。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本生》 操弓:拿着弓箭。 招:箭靶。 说明大家目标一致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失众必败,得众必成。
唐·陆贽《奉天论前答奏未施行状》 成:成功。
●孤单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清·魏源《默觚·治篇》 单个人就难以举起很重的东西,大伙儿一起赶路就容易走得快。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
清·陈宏谋《训俗遗规》
●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汉·扬雄《法言·重黎》 西汉的刘邦由于能广泛采纳群臣的谋略,发挥群英的才能,终于使事业兴旺起来。
●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任:任用,使用。 舟楫:舟船、船桨。 济:渡过。 藉:凭借。 盐梅:咸盐和酸梅。
●举事不以众者谋,必迷惑。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36 举事:办理事情。 以:通“与”。 谋:计议,商量。
●群尚则爱,群弃则恶。
清·唐甄《潜书·卿牧》 尚:崇尚。 恶:憎恨。众人崇尚的我就喜爱,众人鄙弃的我就憎恨。
●一人不敌两人智。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5回
●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
唐·马总《意林·任子》 智:智慧。 愚:愚昧,愚蠢。一人虽智,终不及众愚智多。
●广谋从众,则合乎天心。
《汉书·郊祀志下》 广泛地商量:听取群众的意见,就合乎天下人的民的心愿。
●合四万万人之心为心,天下莫强焉!
清·康有为《公车上书》 合:联合,团结。 四万万人:指全国民众。天下莫强焉:天下就没有比之更强的了。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万夫一力:万人一齐出力。



一幅愤然绘就的《碧落赋》、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纠缠、一对争霸天下的强者碰撞、一群滚滚红尘中寻觅真爱的浪子,
一场错综复杂的传奇由此展开:《栾唐》
龙的天空2010新年写手读者沙龙,欢迎参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8#
发表于 2007-12-19 19:30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工业·技艺
●凡天下群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
《墨子·节用中》百工:春秋时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
●工, 其乡则器足。
《六韬·文韬》 工:指工业。乡:地区。器:用具。有工业的地区百姓的器皿用具就充足。
●工不出则农用乏。
汉·桓宽《盐铁论·本义》工不出:工业生产不出东西。用:工具。乏:缺乏。
●国不兴不事之功,家不藏不用之器。
唐·魏征《群书治要·新语》 功:通“工。 器:用具。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唐·李白《秋浦歌》 炉火的光辉映天地,火星在紫色的烟中迸射。这是描写古人夜间冶炼情景的诗句。
●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
清·林则徐《林则徐集·奏稿》中 极:非常。
●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
清·曾国藩《家书·谕纪泽》 意为中国强盛的根本,在于制造轮船大炮。
●师夷智以造炮利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卷五 师:学习。 夷:指西方各国。 智:指西方的科学技术。期:期望。永远:长远。
●剑戟不利,不可以割断;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四 剑戟:古代兵器名称。割断:割断东西。比喻工具不精良,不能生产更多、更好的东西。
●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英国所以雄强西土者,惟借此二端耳。
清·李鸿章《议复陈启照条陈折》 西土:西欧。二端:指铁和煤两种东西。 说明煤和铁是发展现代工业的物质基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清·李鸿章《李鸿章折》 御侮:抵御外侮。资:凭借。本:根本。
●机器之用,物化之学,工之智也。
清·张之洞《劝学篇》 物化之学:泛指近代自然科学。智:智慧。 机器的应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从事工艺的劳动者的智慧的结晶。
●工为体,商为用。
清·张之洞《农工商学第九》 体用:哲学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体是内在的,根本的;用是外在的。这里把工业与商业的关系,看成是“体”与“用”的关系。
●利民之事,以农为本,以工为用,中国养民急务,莫过于此。
清·张之洞《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
●可缩万里为咫尺,……莫如铁路。
清·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咫尺:八十曰咫,十寸曰尺。咫尺比喻距离短。
●发金、银、煤、铁之利,足可夺五洲;造台舰、枪、炮之精,可以横四海。
清·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发:开发。 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制造业,可使国家富强。
●一人之识未周,不若合众议,一人之力有限,不若合公股。
清·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周:周全,周到。众议:众人的议论、意见。 股:股份。
●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清·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 谓社会发展了,一个国家只重视农业就会因循守旧,越来越愚蠢;国家重视工业就与日竞新、越来越聪明。
●以重农则轻工艺,……此诚闭关无知无欲之至论矣。
清·康有为《大同书》 因为重农而轻视工业、技艺,这确实是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之极的见解。
●工业盛而商业荣。
清·康有为《请计全局筹臣款以行新政筑铁跌起海陆军折》 盛:兴盛。荣:繁荣。
●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清·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 尚:崇尚,重视。 日新:天天更新。 日智:一天比一天聪明。
●举国移风,争讲工艺。
清·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 举国:全国。 移风:改易风气。
●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
清·康有为《大同书》 尚:崇尚。 创新器:创造新器具。
●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
清·康有为《条陈商务部》 商业的根本在农业,发展商业则靠工业。
●今之机器之用大进,人力可以胜天。
清·梁启超《苏彝士运河故道》 现代机器的功用的巨大进步,有力地说明人力可以胜天。
●中国当以工商为国是。
清·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 应当把发展工商业作为中国的国家大计。
●中国欲振兴商务,必先讲求工艺。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
●论商务之源,以制造为急;而制造之法,以机器为先。
清·郑观应《商务五》 原:本原,根源。急:即当务之急。
●泰西富强之基,根于工艺。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旧时指欧美各国。工艺:工业技艺。
●有工以翼商,则拙者可巧,粗者可精。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 谓以工业来促进商业的发展,可提高工艺水平,使拙笨的东西变成轻巧的,粗糙的变成精致的。
●西人之富,在工不在商。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 西人:西方人,通常指欧美国家的人。工:工业。 商:商业。
●独是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物产之多寡,尤以视工艺之巧拙。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 关:关系到。尤必视:尤其一定要看。巧拙:巧妙笨拙。
●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
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商政》 不是工业不足以开商业之源,那么,工业是它们的基础,商业是它们的体现。
●昔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
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商政》 昔日商鞅以农业和战争作为国家富强之路,而今国家则以首先发展工商业为国家富强之计。
●无工则无用。
清·包世臣《吴安四种·说储上篇前序》 没有工业就缺乏财用。
●千田万地,当不得一种手艺。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当不得:比不上。
●工者劝商之本也,无工是无商也。
清·樊锥《劝湘工》 劝:鼓励。工业是鼓励商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工业也就没有商业。
●强兵富国之本,尚学兴艺之方。
清·郭嵩焘《请将滇抚岭毓英交部议处疏》 富国强兵的方法,就是要崇尚科学振兴工艺。
●一人所需,百工斯为备。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器用》 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是各种工匠为配备的。
●一曰开铁路以振百为,二曰广轮舶以兴商务。
清·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百为:指百业。
●救国为目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清·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实业:工商企业的总称。
●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清·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百工之事,必先利其器;他山之石,用汝作砺。
清·纪昀《砺石铭》 百工:各种工匠。 利其器:使他的工具变得锋利。砺:磨刀石。
●国之贫富强弱明昧,大抵视商政之盛衰,视制造之……优劣。
清·严复《原富》 昧:昏暗。 商政:商业政事。 制造:机械工业技术。
●西艺实西政之本。
清·严复《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西艺:指西方的科学技术。
●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
近代·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



一幅愤然绘就的《碧落赋》、一段缠绵悱恻的情爱纠缠、一对争霸天下的强者碰撞、一群滚滚红尘中寻觅真爱的浪子,
一场错综复杂的传奇由此展开:《栾唐》
龙的天空2010新年写手读者沙龙,欢迎参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使用道具 TOP



羊肠小道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羊肠小道 当前离线

龙空眼镜党党代表

UID354949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阅读权限80 性别男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最后登录2010-1-28   
青春洋溢的萌龙



帖子841 精华4 积分57 活跃863  威望1  贡献4  推广0  在线时间133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17
9#
发表于 2007-12-19 19:31 | 只看该作者
新年沙龙“正式开始”
沙龙—:习惯呕吐专访
沙龙二:十二龙骑专访
沙龙三:荆轲守 专访 创业·守成
●战胜易,守胜难。
《吴子·图国》说明创业难,守业更难。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淮南子·道应训》 持:保持,坚守。之:代指胜利。要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保持胜利的成果。
●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十 拨乱:澄清混乱。基:基业。通:方法,办法。谓开创天下之业固然难,守已成之业亦不易。
●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
宋·苏过《土燮论》
●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当以艰难守之。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二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四》谓凡事均可转化,视立志如何。
●有以无难以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
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 无难以失守:国家并无灾难,但因不思振作而失守。多难而兴邦:国家多难,但因有所作为而兴盛。
●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
《汉书·枚乘传》 舜:即虞舜。古代传说中贤君圣人。无立锥之地:没有插锥之地,喻地方很小。
●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庄子》 尧舜:即唐尧、虞舜,都是古代传说中的贤君圣人。置锥之地:很小的土地。谓先人打下江山,子孙却无法守成,以至无立足之地。
●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
宋·欧阳修《读李翱文》 神尧:唐高祖的年号。旅:古人部队编制。五百人(一说二千人)为旅。唐高祖以一旅之众竟取得天下。可是他的子孙拥有天下之势,却无法收回河北之地。
●霸主孤身以二江,子孙多有百城降。
宋·王安石《金陵怀古》 谓开国之君只身打下江山,而子孙虽拥有天下却无法守成。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
唐·柳宗元《敌戒》 訑訑(yíyí):自满自傲的样子。秦因为有六国为敌,小心谨慎,终于强大起来;六国被消灭之后,就骄傲自满,以至灭亡。
●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
《国策》 井以甘竭:井水因为甘凉而被全部喝尽。李以苦存:李子因为味苦,无人想吃而幸存。夫差:吴国的国王。 酣:酒喝得很畅快。勾践:越国的国王。
●成立之难如登在,覆败之易如燎毛。
清·李绿园《歧路灯》 燎毛:火烧毛。
●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清·康有为《公车上书》 开创之势:开国创业时之态势。守成之势:固守成规之态势。
●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清·李鸿章《奏稿·议复张家骧争止铁路折》 奇局:不平凡的局面、形势。奇业:不平凡的事业。
●国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
汉·班固《西都赋》藉:凭借,依靠。十世:这里指多年。
●水定则清正,动则失平。
《淮南子·说山训〉清正:澄明,端正。 失平:失掉平衡,即动乱。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唐·杜甫《赠别贺兰钴》 国步:国家的命运。返正:恢复正常。尚风尘:仍然没有澄清(局面)。
●拨乱世,反诸正。
《公羊传·哀十四年》 拨乱“世”:清除动乱的局面。诸:之,之于。《汉书·高帝记》:“拨乱世,反之正。
●端本澄源,涤瑕荡秽。
《旧唐书·五行志》 端本:端正根基。澄源:清理源泉。涤瑕荡秽:把瑕疵污秽清除干净,比喻破除旧的习俗。
●涤秽荡瑕,拨乱反正。
《宋书·礼志一》 涤秽荡瑕:比喻破除旧的恶习,拨乱反正:治理好乱世,使之恢复正常。
●拨乱反正,不在天命之有无,而在人力之难易。
清·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矫当世,覆诸正,务在乎反本。
汉·桓宽《盐铁论·杂论》矫: 纠正。诸:之于。反本:恢复本来的面貌。
●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序》 正:端正。兴:振兴。
●拨乱反正,以宁天下。
《后汉书·顺帝记》 拨乱反正:治理好乱世,使之恢复正常。
●拨乱反正,经武也;制礼作乐,纬文也。
《艺文类聚·卷三十八·礼部上》 经:织物上的纵线。纬:织物上的横线。经武纬文:喻武功文事合成为一,实现至治,犹经纬纵横组成布帛。
●立国有文必有武--徒有文而无武,则威不立而国势弱。
《历代名贤经武粹语》 徒:只,仅仅。威:威严。国势弱:国力软弱不振。
●文经武纬。
唐·颜真卿《郭公庙碑铭》以文事为经,以武备为纬。即从文武两个方面治理国家。
●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
《礼记·祭法》周文王用文德来治理天下,周武王用武功来治理天下。
●文德武功,经天纬地。
《太平广记》卷二四一 意指治理国家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成绩斐然。
●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
汉·刘向《说苑·君道》 有文德而没有武功,不能威振天下。
●有武无文,民畏不亲。
汉·刘向《说苑·君道》 只有武功无文德,民众对你畏惧但不亲近。
●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汉·刘向《说苑·君道》 既有文德又要武功,才能既威严有德声。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吴子·图国》 修:改进,搞好。文德:以礼乐教化进行统治。 武备:军备。
●文武殊途,勋烈同归。
《三国志·魏书·陈留王吴传》 殊途:不同途径。勋烈同归:功业相同。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垂拱而治:垂着手拱着手便可以使国家得治。比喻容易。
●修文偃武,四海晏然。
《隋书·杨素传》 偃(yǎn):停息,停止。修文偃武,修明文教,停止武备。晏(yàn):安,平静。
●偃文修武,民安国泰。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修:整治。泰:太平。
●文德武功,维持帝王万世之业。
宋·洪咨夔《贺启》 文德武功:一面施行文教,一面整治武备。
●文以赞治,武以凌敌。
北齐·刘昼《刘子·文武》 赞:帮助,辅助。凌:进攻。凌敌:防御敌人的侵犯。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术:方法。
●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
汉·王充《论衡·非韩》 任:承担。直任:径直承担,单独承担。御敌:防御、抵抗敌人。
●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司马法·天子之义》 表里也:内外为用,相互补充。
●始于文而卒于武,天地之道也。
《经法·论约》 卒:终。 道:规律。治理国家开始时用文德,最后用武威,这是天地间的道理。
●自家刑国,纬武经文。
《晋书·齐王攸传赞》 刑国:治国。纬武经文:以武为纬,以文为经。指文治武功合成为一,文武兼备。
●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 威:威严。德:恩惠。济:补充。
●武以戡乱,文以守成。
元·姚燧《郭野斋诗集序》 戡乱:用武力平定纷乱。 守成:巩固已成功业。
●今代之人,为武者则非文,为文者则嗤武,各执其所长而相是非。
北齐·刘昼《刘子·文武》 非:诋毁,讥讽。嗤(chī):讥笑,嘲笑。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唐·林宽《歌风台》 马上:骑在马上,指依靠武功。解:懂得,知道。说明治理国家既要有武功,又要有文治。
●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 儒者:一般指读书人,这里指文官。进取:这里有夺取、创建天下之意。
●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元·曾先之《十八史略》 半部:此文中指半部《论语》。佐:辅助。。陛下:对君主的尊称。致太平:使天下达到太平之境。
●居高无忘危,在上无忘敬。
晋·傅玄《冠铭》 居高:指处于较高的职位。敬:严肃,慎重。
●经纬天地之谓文,戡定祸乱之谓武。
唐·韩愈《贺册尊号表》经纬天地:指经营天下,规划治理。戡(kān)定:用武力平定。
●文足以经邦,武足以定乱。
《武经七书汇解〉经邦:治理国家。定乱:平定祸乱。
●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
宋·苏轼《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定:平定。致:达到。
●经天纬地,四海晏如。
《周书·静帝纪》经天纬地:经营 天下,规划治理。晏:安。如:形容词词尾,表示某种状态,义同“然”。
●救乱之世不语儒,求治之世不语战。
宋·宋祁《杂说》世:时代。语:谈论。儒:读书人,学者。不语儒:这里是不以儒者为用。不语战:这里是不采取战争的手段。
●逆取顺守,古人所贵。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 逆取顺守:反其正道夺取天下,顺其常理整治国家。贵:重视。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杂记》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办法,象拉弓一样,一紧一松。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礼记·杂记》弗能:不能办。弗为:不愿办。
●文经武略,久播朝野。
《隋书·高帝纪》文经武略:指文事与武功。久播朝野:在朝廷与民间久已施行。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仁体》 好(hào):喜欢。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得宠思辱:受到宠爱时要考虑到受污辱的一天。安居虑危:处在平安之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安无忘危,存无忘亡。
《大戴礼记·周武王几铭》 安:太平。危:危难。存:存在,指国家尚存在。亡:危亡,灭亡。
●处广而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
唐·李世民《晋武帝总论》居:处于,处在。处广而思狭:处于局面弘之际要考虑有地狭局危的一天。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系辞下》 安:太平。危:危难。亡:灭亡。治:安定。身:自己。是:这样。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庄子·则阳》相易:互相交替。相生:彼此包含。说明安危祸福是可以互相转化,为人不要执着一端。
●居安思危,处治思乱。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居:处于。安:太平。思:考虑。汉·扬雄《冀州箴》:“治不忘乱,安不忘危。”
●据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
宋·宋祁《直言对》据:处于。操:掌握。周昙《鲍叔》“常思危困必无危。”
●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汉·王符《潜夫论·浮侈》 生:产生。治:太平。安:安定。
●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 失:失去,失掉。
●安不忘危,治不忘战。
唐·张九龄《治府兵第七章》 安:太平。治:安定。战:打仗,战乱。
●乱者思理,危者求安。
唐·柳宗元《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表》 理:治。安:太平。
●安不忘危臣所愿,常思危困必无危。
唐·周昙《鲍叔》 在平安时经常想到危险,就会安然无患。
●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
《五代史·杂传》 蹈:踏,踩。蹈危,遭遇危难。患:灾祸。忽:疏忽。
●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
《吕氏春秋·慎大览》达:通达,显贵。 得:取得,获得,丧: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思则有备:能有所考虑则有所准备。患:灾祸。
●平不肆险,安不忘亏。
汉·扬雄《长杨赋》 平:安定。肆:忘了。亏:丢失。
●居安虑危,则庶乎免其危。
《钱公良测语下·规世》 庶乎:近于。免:避免。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宋·苏轼《教战守策》 逸:安逸。 大患:大祸患。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
《小学·外篇·善行》 世人:一般人。遗之以安:因处境安定忘乎所以而失误。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
宋·苏轼《策略第一》患:灾祸。莫大于:没有比……更大。不知其然而然:不知灾祸究竟怎样形成的。
●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汉·贾谊《治安策》 以危为安:由于危难使人警惕而导致安全。
●治平而忽危亡,未有不危亡者也;高位而忘颠覆,未有不颠覆者也。
宋·苏舜钦《乞纳谏书》 治平:安定。忽:疏忽。高位:指较高的职位。
●亡国之主,自谓不亡,然后至于亡;圣贤之君,自谓将亡,然后至于不亡。
《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 自谓:自认为,自以为,说明自谓不亡而亡,自谓亡而不亡都是由于是否警惕的结果,亦说明考虑事物会向反面转化之必要性。
●最极奢乐,则有败亡之虑。
清·康有为《布迦利亚游记》 最极奢乐:过度的挥霍与享乐。虑:忧虑。
●穷奢极欲,衰将及之。
清·严复《道学外传》 穷奢极欲:腐化荒淫,挥霍无度。衰将及之:败落即将来临。
●凡作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
清·曾国藩《家书·致澄弟》 安:安逸。道:境遇。蹈:踩,踏。
●易乐者,必多哀。
隋·王通《文中子·中说》 易:容易。
●荒迷不悟,则倾覆及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 荒:逸乐过度:放纵。荒迷不悟,沉迷于荒淫逸乐之中而不醒悟。倾覆:垮台,覆灭。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韩非子·十过》耽:迷恋。女乐:女色和音乐。不顾国政:不考虑处理国家大事。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
唐·杜甫《寄贺兰銛》朝野:旧时指朝廷和民间。乾坤震荡中:乾坤本旨天地。这里指国家处于忧患动乱之中。
●晏安鸩毒,不可怀也。
《左传·闵公元年》 晏安鸩毒:沉溺于安乐,为害犹如鸩毒,可以致命。鸩毒,毒酒。不可怀也:不足留恋、爱惜;不可寄与希望。
●人情处安乐,自非圣贤,不能久而无骄怠。
《新五代史·宦官传论》 骄怠:骄傲自满和懒惰怠慢。
●燕安溺人,甚于洪波。
唐·韩愈《送董南序》燕:同“晏”,即安逸。
●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
明·洪自诚《菜根谭》 悉:全部,尽。媒:媒介。
●安逸,道之贼也。
清·王晫《今世说》卷二 道之贼:进德修业的大敌。
●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
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苟安:苟且偷安。患:灾祸。短期的苟且偷安,会给国家带来长期的祸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忧:忧患。劳:辛苦。逸豫:安适,安乐。亡身:使自己灭亡。
●古人以宴安为鸩毒。
《汉书·景十三王传》 宴安:安闲,安逸。鸩毒:毒酒。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韩非子·安危》在是非:在于是否合乎正义。虚实:空虚或充实。众寡:人数的多少。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荀子·王霸》 君:君主。安:太平。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 有国有家者:指执掌国政家政的人。患:忧虑。寡:指货财不足。不均:指贫富悬殊。贫:指财用短缺。安:安定。
●由来流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
宋·苏轼《骊山》 由来:自古以来。流连:有留恋忘返之意。奢:奢侈。惑:迷乱。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玩人丧德:戏弄别人,丧失德行。玩物丧志:过分迷恋于所爱的器物,便会丧失志气。
●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
《晋书·武帝纪》居:处于,处在。治:安定。常:固定不变。
●危亡祸乱之言不离于耳,则天可庶人可久安也。
宋·苏舜卿《乞纳谏书》庶:庶几,差不多。可:可以。
●天下安危,宰相之能否可见。
唐·韩愈《太傅董公行状》能否:有才能或没有才能。
●御车者知地险,操舟者观水势……驭天下者察民情,此安危之机也。
明·吕坤《呻吟语·御民》御车:驾驶车辆。知地险:认识到地势之险恶不平。驭天下:驾驭天下,即治天下。察民情:了解民情。机:关键。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唐·柳宗元《梓人传》居:安置好。选择天下有能之士,使他们各称其职;安排天下可用之人,使他们各安其业。
●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荀子·王霸》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史记·日者列传》 道:道德。益:更加。势:权势。
●无养乳虎,将伤天下。
《大戴礼记·保傅》乳虎:小虎。
●养虎自遗患。
《史记·项羽本纪》 遗:留下。患:灾祸。

分享到 :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请您先登入后留言 登录 | 立即注册